翻阅中国服饰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子以其解放自由的主体精神,以实践理性精神,各持颇多歧义的服饰观念彼此争鸣,为中国服饰文化拓展出相对多样性发展的格局,也在不同层次上挖掘出了多样性服饰美学的文化的命题。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窥见服饰境界中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为衣冠王国的服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孔子不傀是一位中国服饰文化的思想大师。
在孔子的服饰故事和服饰论述中,一些重要的命题还可以提出很多:如讲究文质彬彬,衣人合一的服饰人格观念;重视服饰本身积淀的人类文明视衣为有意味形式的敬畏态度;着装讲究场合,讲究对象的礼貌意志和环境原则;尊重他人因衣动情的着装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强调服饰标志类别的观念;着装重在群体和谐和内心笃诚的群体伦理本位与情感本位……
从上述种种便可看出,孔子的服饰学说有着充分的理性精神。他的服饰学说,不像《周易》那样笼统,不像《周礼》那样外在与僵硬,而是有着具体的生活情境,有着外在服色、款式、面料和政治背景、历史事件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它更具体坐实,更容易操作,更有人情味和亲切感。这不仅对他自己而言有着固定的价值体系和评断原则,构成了一定范型的思维模式,而且以其巨大的影响穿透时空,奠定和铸造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心理结构。
这里既没有纯抽象思辨的高深玄理,也没有神秘的教义,孔子的谈论却比一般礼的规定解释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更能吻合一般人着装时的心态及其在不同场合中的心理体验,因而也就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在这里他没有把服饰所蕴含的人的伦理情感、社会心理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事物,而是把它消融满足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之中,使构成服饰文化的情感、观念和意识统统环绕和沉浸在这一世俗伦理与日常心理的综合统一体中,而不必去建立另外的服饰文化理论大厦。
孔子着装观念中颇多理性色彩,尽管更多的时候不直接说教,但骨子里渗透着政治伦理意识,处处体现着一种礼仪的规范,特别强调中和而遏制突出的个性.在他老人家心目中,这就有了一个度,有了一条线,使着装的讲求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不能自由充分展示人之美与衣之美。
但不可忽视的是,孔子以伦理的目光扫视服饰境界,从而为服饰开掘出丰厚的伦理内涵。就后世影响而言,孔子赋予服饰以非常浓厚的伦理内蕴,是以实践理性精神为前提为先导的。具体表现在他的服饰观完完全全融入社会生活天地之中。这里,又是以伦理为起点,以伦理为现实评判标准和终极目标。在孔子这里,服饰似乎成为伦理意识的感性显现,成为伦理情感的直觉造型。他进入了世俗人生观览服饰,既没有外在规定式的僵梗死板,也没有原始神话图腾的虚幻怪涎,从而使人们对于服饰礼仪规范的外在被动式遵循,变为积极主动的内在欲求和具体情境中定性定量化的理解与把握。